要準備進行一場麻將遊戲,首先確定所有的器材都已經準備好,四名準備參加的玩家都已到齊,便可以開始進行了。
決定座位

第一個動作是決定四名玩家要分別坐在桌子的那個方向。一般非正式的遊戲當中可以直接隨便坐下,但是在比較正式的遊戲中,為了確保公平性,通常會用如下的方式來隨機決定座位。首先從整副牌中取出東、南、西、北四張風牌各一張,將它們蓋住(即正面朝下放在桌上),適當攪混之後四人各抽一張,抽到的牌就決定玩家的方位。此時抽到東風的人先隨便坐下,然後從他開始,沿著逆時鐘方向依序是抽到南風、西風和北風的玩家。此時四個玩家的座位位置如果從上往下看,就會如右圖所示。其他也有利用牌結合骰子來決定座位的較複雜方法,不過用牌來抽是最普遍的。
整理好道具
首先確定整副牌沒有缺少,然後將所有牌都蓋好放在桌上。接著分配點棒,起始的時候每個玩家都會分配到一樣的點數、稱為「持有點」(持ち点)或「配給原點」,最普遍的是 25000 點,那樣即是萬點一枝、五千點兩枝、千點四枝、百點十枝。視規則版本不同,持有點可能會有所增減,而這是透過改變千點點棒配置的數目來完成。分配好的點棒分別放在每個人面前的抽屜裡(如果桌子沒有放點棒的抽屜或格子,那通常會放在旁邊的一個方盤中)。如果有玩燒鳥或祝儀規則(見後文),此時也將所需的道具分發給每個玩家。
決定起家
在每一局的麻將遊戲當中,四個玩家當中都會有一個人當「親」、而其他三人為「子」。親跟子的正式名稱應為莊家和散家,而基於我個人的習慣,往後我都分別稱他們為親家和子家。在一整場麻將遊戲當中第一個當親家的人被稱為起家。在遊戲準備要開始的這個階段,必須透過擲骰子的程序來決定誰當起家。要說明骰子點數和決定出來的人的關係,我們先解釋幾個術語。對於每個玩家來說,坐在他左邊的玩家稱為他的「上家」、坐在右邊的玩家稱為「下家」、而坐在對桌的玩家就稱為「對家」(或對面)。自己稱為「自家」,而其他三人合稱為「他家」。而骰子擲出的點數,是從自家開始、沿著逆時鐘的方向計算以決定是誰。例如如果骰子擲出最小的兩點(兩顆骰子不可能擲出一點),那麼從自家開始算就會得到下家。如果擲出七點,一路數下去就會得到對家,依此類推。為了快速起見,各位不妨記得「2、6、10」就是下家,「3、7、11」為對家,「4、8、12」為上家,而「5、9」是自家。接著我們來說明怎麼決定起家。比較正式的是擲兩次骰子的決定方式:在剛才決定座位的時候,抽到東風的玩家先擲一次骰子以決定第二個擲骰子的人是誰。例如如果他擲出三點,那就是代表他的對家,於是骰子就交給剛才抽到剛才抽到西風的人。這個人再擲第二次骰子,例如擲出六點,那麼起家就是他的下家,也就是剛才抽到北風的人。比較非正式的場合,如果大家可以接受,也可以簡單採用只擲一次骰子決定的方式,也就是決定座位時抽到東風的玩家只擲一次骰子、決定出來的人直接就當起家,也就是待會第一局的親家。決定好起家之後,將起家標示調整為「東」,代表現在是東場(底下解釋),並且放在起家的右手邊。
以上的動作都作完之後,就可以開始進行第一局的遊戲了。底下我們會解釋牌局怎麼進行,而在這之前,先稍微說明一下一整場遊戲是怎麼組成的。
半莊
整場麻將遊戲的第一局稱為「東一局」,東一局結束之後變成「東二局」、「東三局」一直到「東四局」,這四局合稱為「東場」。東場結束之後叫做「南場」,局的名稱就分別是「南一局」、「南二局」、「南三局」跟「南四局」。最普遍的麻將遊戲玩法就是打完東場跟南場共八局,這稱為「半莊戰」(又叫東南戰)、簡稱「半莊」。半莊就是在通常的狀況下,整場遊戲的長度。其次常見的兩種玩法是只打東場的「東風戰」,以及打完東場和南場之後繼續打「西場」跟「北場」的「全莊戰」。當下遊戲所進行的場之名稱就是所謂的「場風」,例如在東場的時候場風就是東風,依此類推。
在整個半莊當中,每一局要展開遊戲之前都要作幾個固定的動作,底下我們一一解釋這些動作。在這邊我們先交代一個術語:在每一局當中,從親家開始依照逆時針的座位順序分別稱為東家、南家、西家和北家,這個術語在待會以及介紹役的時候都會用到。在整個半莊當中,隨著親家輪流當,每個玩家也會歷經不同的身份,並非從頭到尾都是東家或南家,這點初學者應注意。
洗牌
首先將桌上的牌全部集中到牌桌中央(前一局結束之後可能會有一些牌在桌框邊,不要忘了把那些牌推到中間來),盡可能地將所有的牌都蓋住(前一局結束之後理論上大部分的牌都會被打開,因此要全部蓋起來可能會有點麻煩,但是能蓋就盡量蓋,以免作弊發生的可能),然後四個玩家一起用手把所有的牌盡量攪和,使得牌的位置變得不可預測。這個過程就稱為洗牌。要攪和多久基本上是看四個人的共通默契,差不多可以了之後就可以進入下一個步驟。
堆牌(砌牌)
將牌洗好之後,就要開始堆牌。每個玩家都要負責堆一條「山」出來,所謂的山是由上下兩層各 17 張牌並排所成的長條。每兩張上下疊的牌起稱為一個「幢」,於是一個山就是由 17 幢所構成。要在短時間之內將牌山堆好是略需要練習的,通常比較熟練的堆牌方式是如下所述,初學者不妨以這個為目標練習:首先在桌邊排列一排 17 張的牌,然後在該排牌的前面再排一排 17 張的牌,接下來把靠近自己的牌排整個抓起放到前排上面,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山。要把一整排的牌抓起來的指法大致如下:用小指扣住牌排的左右兩端,拇指在內側、其他三指在外側把整牌排牢牢抓住,這樣就可以把整排都拿起來。然而這仍是需要練習的動作,如果剛開始容易失敗的話,可以用麻將尺幫忙,或者乾脆直接把牌一個一個堆到上層也可以。四個人都把牌堆好之後,分別將面前的山往前推攏,構成一個四方狀的牌堆。這個外觀也是讓麻將常有「方城戰」的別名的由來。方形中間的區域稱為「河」。
配牌
配牌就是讓各位玩家先拿到剛開始會有的十三張牌的動作;通常在這個階段會直接給親家十四張,理由是因為反正親家都要第一個摸牌,因此乾脆在配牌的時候就先多給他一張,這樣待會他只要打一張出來就等於開始牌局,不用再摸牌了。

配牌的時候同樣要擲骰子決定要從哪裡開始取牌。此時東家拿起骰子往「河」丟去,擲出的點數關係跟剛才提到決定起家的關係是一樣的,例如如果擲出八點,那就表示要從親家上家的山、也就是從北家的山開始取牌,依此類推。此外,擲出的點數同時也表示要從山的哪裡開始拿牌,例如擲出八點的時候,就從北家的山以順時針方向(特別注意,拿牌的方向是順時針,這跟玩家進行的順序是逆時針剛好相反)跳過八幢牌、並從第九幢開始取牌。此時,東家(也就是親家)會從第八第九幢中間的位置把山給拉開(這個動作叫開門),然後先抓走兩幢共四張牌,然後依序輪到南家抓走接下來的兩幢牌、然後是西家……依此類推,每次每個人都抓走兩幢的牌。抓了三輪之後,每個人手上都會有十二張牌,接下來從東家開始每個人各再拿一張牌;此時拿牌的方式跟往後都一樣,是先拿一幢的上層牌、然後下一個人拿走同一幢的下層、再下一個人拿走下一幢的上層……依此類推,總之順序是先從上到下、然後再沿著山按照順時鐘方向進行。最後,東家自己再多拿一張牌,就完成了整個配牌動作。然而,為了方便起見,通常東家在拿完三輪之後會直接拿走他該拿的那兩張、中間跳過一幢,這個動作又叫跳牌(「ちゃおぱい」或「ちょんちょん」)。以圖說明的話,整個過程會如右圖所示。我們假定東家是坐在桌子下側,若他擲出八點,則從北家的山開始、以順時針方向跳過八幢後開始取牌,其中以藍色標示的幢會被他取走、而標成紅色的幢之上層牌也會被他取走,至於標成黃色的牌則會被其他家取走。
王牌與懸賞
在完成配牌之後,還有一件事要作,就是排出王牌並開出懸賞指示牌。從開門位置倒過來的七幢牌稱為王牌,這些牌在通常的情況下是不會動到的(除了有人槓牌之外,這個待會說明),有的時候會把這七幢特別拉出來以明顯界定(不過這並非必要)。除此之外,還會把王牌的倒數第三幢之上層牌打開,該牌稱為懸賞指示牌;關於懸賞,後面在談役的時候會更仔細說明。牌桌上剩下的牌除了王牌以外的通稱為壁牌。王牌的最後兩幢稱為嶺上牌。用前一張圖說明的話,粗線條所標示出來的那七幢牌就是王牌,而開門位置的玩家(在這邊的情況中是北家)要將白色上層的牌掀開來讓大家都看到,那就是懸賞指示牌。把懸賞指示牌打開最高明的動作是只用一根手指按住牌的邊側向下施力、讓牌直接翻轉半圈後落回原來的位置(如果直接用這個動作會有困難的話,可以先用手指將牌稍微往前推約半張牌長度的距離,然後再往下按,這樣會容易成功些)。事實上這個動作不光只是好看而已,還可以表示開牌的人沒有可能趁機偷換懸賞指示牌。懸賞指示牌可以說是日本麻將桌上最大的特徵之一,下次如果看到有人打麻將的時候山上有張牌被掀開,那麼他們就是在打日本麻將了。
收骰
在牌局開始之前的最後一個手續是收骰,就是把剛才丟出去的骰子拿回來放在東家的右手邊。骰子的位置就標示出目前誰是東家。在收骰之後,就可以正式進行牌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