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喜歡摸幾圈,但打麻將資歷較久的人,可能會留意到早期麻將牌的尺寸,比現代麻將小了一號。
北市「點石齋刻印」生產手工麻將已經五、六十年歷史,第二代老闆張渭隆表示:「最早的麻將是全副手刻,打法也和現在的十六張不同,是以十三張為基底,再搭配『壽桃』、『鑽石』等寶物變化;刻完一副約要刻一個月,依象牙或牛骨材質不同,要價在三至五千元,約為公務員半個月薪水。」
不過,早期的麻將牌雖然與現今同屬竹骨麻將,大小卻有明顯差異。他說:「現在的麻將顆粒比較大,每顆約二‧三公分,刻字較像麥克筆寫法;早期則只有一‧六至一‧八公分,字體也較活。」
至於為何早年會做得比較小?他說:「戒嚴時期,生產賭具可是涉及違警罰法,會被抓去關的,生產機具和麻將牌都小,正是為了方便麻將粒工廠在警察上門時可以收拾落跑。」